这两天,又学了一个新名词,叫作“曼德拉效应”。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,主流科学界暂时还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,它指的是大众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——比如,2013年,当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公布时,世界各地有很多人顿时愕然,他们的记忆出现集体性混乱,皆以为曼德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死于狱中了。
这一次,引发“曼德拉效应”的是一句古文:天将降大任于——“斯”人还是“是”人?
虽一字之差,却惹起广泛议论成为热搜之热。
出自《孟子》的这句话,对于当代中国接受过比较系统学校教育的人来说,可谓耳熟能详。但爸爸妈妈抑或是爷爷奶奶们从自己孩子的语文教材中发现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时,产生了巨大的记忆困惑和无限争议。
据说,发表意见的网友中,绝大多数人的记忆是“斯人”,但支持“是人”的也是寸步不让。于是,各个年代、版本的语文教材重被翻阅放大,认真考究的人们甚至不惜查古籍以示“白纸黑字”,搜碑林以证“言之凿凿”。
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编辑人员的说法是:自1961年收录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这篇文章以来,历套教材都是“是人”版本,古籍也证明应该以此为准。
是众多网友出现集体记忆错误?于是,才有了“曼德拉效应”一说。
但显然,人教社的说法虽可算作一种结论,却无法平息人们的争论,毕竟,手头正版的教材中“斯人”明晃晃地印在那里。
多年前,给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在网上临时购买一本语文教材,拿到手才发现是“苏教版”的,不能用。在一段时间里,我国义务教育的教材出版原则是“一纲多本”,一本小学语文教材,常见的有人教版、北师大版、苏教版,还有冀教版、青岛版等众多版本。其初衷是考虑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均衡,还有是便于通过一定程度的竞争筛选出更好的教材。我记得,当时还专门与当了几十年语文老师的母亲讨论过一番:诸如语文这样学科的教材,是不是统一版本为好。
而从2018年前后,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开始启用全国同一版本的教材。也许,“斯人”正是这一进程中的“未尽事宜”。
教育改革的不断演进,并不代表教材版本和内容的频繁刷新,对于如语文、历史这样重要的基础学科教材,还是保持统一和相对准确稳定为宜。
教材,尤其是中小学基础学科教材,理应是蓝本、是标准,不容一点瑕疵。这,是受教育者的原点。关于“斯人”和“是人”的争议,凸显出的并不是单纯记忆力的问题,而是教育和文化记忆的巨大影响,关乎教育安全和文化自信。其背后,更包含着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和更高期待。
一字之争,并非小题大做;一字之差,绝非小事一桩。